大賽介紹: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,每月為一期,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(fā)放獎勵。 展開
公元1987年,稍微熟悉美國金融史的人,或者換句話說,有空時不時看看CNBC的人,一定對距今20年前那個黑色星期一有一定的了解---道指一天之內(nèi)從2500點跌到2000點,20%的跌幅是歷史上最大的單日跌幅。香港股市更是跌幅高達45.8%?。ㄕ媸峭B(yǎng)媳股市)新官上任的格老冷不防先被人點了一把火,一段傳奇以最觸目驚心的方式開始了。
老實說,在我看1987年巴菲特給股東的信之前,心里是很期待的,股神就算不慌,股東們一定慌了。怎么辦?老拙,不對,老巴說句話啊。巴菲特呢?不緊不慢的先把手下那些個公司管理層挨個表揚了一番,再按部就班的匯報了當年的收入情況,然后是催眠的保險業(yè)務,看得我那叫一個急,耐著性子讀下去,這才開始談股票。囫圇吞棗看完第一遍,大失所望,通篇一字不提黑色星期一。不講這個講什么?
講Mr. Market (市場先生)
Mr. Market 這個概念其實并不是巴菲特想出來的,而是他的老師Benjamin Graham提出的,具體的內(nèi)容參見Graham的名著《intelligent investor》的第八章(以1973年第四版為準)。我這里大概描述一下:
有這樣一位市場先生,他每天來敲你的門,風雨無阻。對你手中的東西提個買價,對他的提個賣價。這位先生是很情緒化的,他報的價有時很高,有時又低得離譜。如果你不理他,不要緊,他也不生氣,明天再來敲你的門,給你一個新的、同樣情緒化的報價。買賣的決定權完全在你,他只干兩件事:報價,然后等你回答Yes或者No。
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位無厘頭的市場先生呢?
市場先生是來為你服務(serve)的,而不是來指導(guide)你的。對你有用的是他的錢包,而不是他的智慧。如果他哪天冒傻氣,那么你有充分的自由決定是完全忽視他抑或占他的便宜。但是,如果你受了他的影響(跟著冒傻氣),那么結局將是很悲慘的。事實上,如果你不能比這位無厘頭的、情緒化的市場先生更好的理解和評價你的生意,那么你就不配繼續(xù)玩這個游戲了。就像poker里面說的那樣,“如果你不能在30分鐘里面從臺面上找到一個廢物,那你就是那個廢物?!?/p>
在我(巴菲特)看來,投資成功靠的不是神秘的公式,復雜的計算機程序或者股票市場上面閃爍的信號,而是靠出色的商業(yè)價值判斷和對市場上那種傳染性極強的投機情緒的免疫能力。我發(fā)現(xiàn)最有用的免疫方法就是把Graham的市場先生概念牢牢的印在腦海中。
學會了如何應對股市的波動,不想當廢物的我們接下來該提高自身的專業(yè)水準了。在1987年的信中,股神說:
每當Charlie(巴菲特的partner)和我(巴菲特)為BH選擇普通股(common stock)的時候,我們都把股票交易當成是收購一家私人企業(yè)(private business,沒上市的)。我們看重這家公司的商業(yè)前景,管理人員,以及我們最終要付的價錢。當我們投資的時候,我們視自己為商業(yè)分析師(business analysts),而不是市場分析師(market analysts),不是宏觀經(jīng)濟分析師(macroeconomic analysts),更不是證券分析師(security analysts)。
這里面引出了兩個問題:
第一,巴菲特跟他的老師格拉漢姆投資理念的區(qū)別。
毋庸置疑,他是堅定地走價值投資路線,絕對是他老師的好學生,他曾經(jīng)說過“我身上80%的血液是格拉漢姆的”。與此同時,隨著時代的進步,他跟他的老師在投資理念上有一個很大的出入:巴菲特極其看重管理層,哪怕是短時間(1-N年)的商業(yè)數(shù)據(jù)難看,只要管理層足夠好,那他也會買,而且堅定守倉。而他的老師更傾向于實實在在的數(shù)據(jù)說話,對管理層素質(zhì)這種看似比較玄乎的東西不是很重視。反映到具體的操作上面,格拉漢姆會像撒胡椒面一樣,把錢放到100多只股票上面,而巴菲特則一反投資界慣用的Diversification(分散風險)的原則,重倉幾只 股票,看似風格迥異。
我個人的看法,河里格子組的價值投資原則,與其說是像巴菲特,不如說像格拉漢姆,靠的是數(shù)字說話,對管理層的討論很少。這里沒有誰好誰不好的意思,各有千秋,只要能夠自始至終堅持自己的風格,就是出色的投資者。
第二,價值投資是不是美國這種成熟股市的專利?
格拉漢姆的價值投資理論奠基石《證券分析》一書,第一版于1934年面市,適逢1929-1933年股災不久,所有人都談股色變。人們對于股票的認識從股災前淺薄的“買了就能賺錢”180度大轉彎,變成了更淺薄的“買股票就是賭博”,你能說股民的心理成熟?該書中列舉了大量公司利用會計審計漏洞誤導投資者的例子,你能說監(jiān)管制度嚴格,市場成熟?30年代至今,美國股市有一個成長的過程,股民成長了,監(jiān)管機構成長了,價值理論也成長了,但是,價值投資理論并沒有變成價值投機理論或者價格投機理論。
我們不學巴菲特,也不拿巴菲特說事,但是我們應該學習格拉漢姆-巴菲特精神。
你們知道股神的黑色星期一怎么過的嗎?他看了看自己公司的股票價格,然后聳聳肩回去工作了.
文章很精彩?轉發(fā)給需要的朋友吧